欢迎浏中国科技导报网!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中国科技导报 > 新闻 > 国内 > >

科技创新助力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12-04 15:18

来源:中国科技导报

编辑:晴川

科创中国北京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专业科技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是北京交通大学围绕地方产业创新需求牵头组建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专业...

“科创中国”北京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专业科技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是北京交通大学围绕地方产业创新需求牵头组建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专业科技服务组织。由百余名专家参与,围绕战略新兴、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等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需求,在北京市经开区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开展科技服务。服务团依托学校丰富的科研成果、高层次的专家人才等资源优势,通过与智能制造产业相关企业有效对接,积极匹配专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为我国制造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案例内容】

一、背景和意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新兴技术应用方面已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与美欧日等主要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全球产业链的深刻调整和变化,进一步凸显了我国把握本轮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当前传统制造业发展遇到瓶颈,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不断削弱,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生产线设计缺乏灵活性,以及不稳定的产品质量及良率等棘手问题。中国如何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将长期成为我国制造业内思考的问题。然而随着机器人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制造业发展迎来新机遇,智能制造对于我国制造业是个发展的好时期,应该把握好这次机遇,利用新技术推进工业智能化、提升社会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作为首都,集结了一批高精尖产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北京市已经建立起了一批高水平的智能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物流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北京交通大学作为北京本土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地域和科技优势,重点服务科创中国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交通大学服务团由北京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姚安燕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由机械系刘超教授、李锐明教授等承担技术对接,联合攻关工作,由刘阶萍教授承担人才培训工作。服务团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转移转化、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评价、标准研制与推介、项目投融资合作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服务团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不断创新和改进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获取更多竞争优势,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服务团的工作体现了科技对智能制造的强大驱动和引领,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为解决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供了关键举措,对新时期我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内容

(一)汇集高校研究成果,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科研的深入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已经成为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服务团梳理了北京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发明专利150余件,相关领域包含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等,精心遴选了100多项可转移转化的优秀科技成果,上传至“科创中国”平台,向服务的试点园区进行推广。截至目前,服务团已经入驻专家32位,在“科创中国”平台的号召下,服务团积极组织专家对 100余项成果进行了产业化方案的编制及综合评价,全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服务团的工作得到了四川德阳市、成都市、安徽芜湖市等试点城市的积极响应,其中15项科技成果顺利完成了签约。

(二)深入解析企业需求,精确定位服务团队

为了深入了解其技术痛点和难题,为科研院所提供有针对性的科研方向和解决方案,服务团积极组织专家团深入企业调研,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工作,通过访谈和座谈会等方式与企业代表进行深入交流,现场观察企业的技术状况和需求情况。2023年7月3日—6日“科创中国”北京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专业科技服务团专家组赴德阳开展调研活动。服务团组织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专家。德阳市科协主席杨凯、副主席李琴芬、创新发展部部长程义等共同参与调研。专家团分别赴德阳光控特斯联AI CITY项目、四川六方钰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瑞驰拓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单位走访调研。专家组详细了解企业关于生产技术水平、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情况,深入挖掘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提供相关技术指导。专家团介绍了“科创中国”北京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专业科技服务团的基本情况及优势等。通过线上搜寻和线下实地考察的方式,服务团累计收集了企业需求50项,安排专家对技术需求进行了初步解析,确定技术需求的创新程度等,然后将该需求与学校相关科研成果或科研团队进行匹配,促进科研团队与技术需求企业的对接,有力地推动了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积极参加试点城市活动

以服务团与试点城市北京经开区的互动合作为例,近年来,北京市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正在迅速增长,为进一步促进机器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发展理念,推动构建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全球机器人生态体系,北京交通大学服务团承接2023机器人大会中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论坛的筹办和组织工作。北京交通大学在大会期间于 8 月 20 日上午举办了首届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服务团工作组陆续走访了展馆A、B、E馆及序厅的机器人产业相关展商,与相关机器人企业建立了联系,了解了展商的基本情况、相关需求、技术难题和产品、科技成果等。借机服务团工作组向展商们推介了“科创中国”北京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专业科技服务团及使命、任务,为助力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为服务北京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和企业协同发展,为国家智能机器人发展作出贡献。通过进一步沟通,充分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发挥北京交通大学优势资源和帮助企业提升自主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推动北京交通大学机器人相关重大科技成果优先在各试点城市、创新驱动示范市转化落地。

三、经验和成效

(一)加快推进高校研究成果转化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不足5%,专利技术交易率只有5%,要解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1、完善“科创中国”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与平台对接,负责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和应用服务。通过平台,协助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将科技创新与实际经济发展相结合。

2、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政府、平台和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参与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管理者和中介者给予充分的奖励和激励。这样可以提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

3、加强风险投资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支持力度,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参与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同时,可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压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

通过推动高校研究成果完成转移转换,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可以直接造福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人民生活。高校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可以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声誉,进一步巩固其地位和优势。

(二)精确定位企业需求

1、建立科研高校与企业对接的机制,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合作协议,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动态,针对企业需求开展科研项目,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或技术创新平台,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成果。积极组织专家团深入企业调研,及时了解制造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工作。

2、院校充分利用科技园区的平台优势,与园区内的企业进行合作,快速匹配企业需求。院校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或提供实习机会,使科研人员与企业紧密接触。通过参与企业项目或实习,高校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产品特点和技术要求,从而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科技园区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等,帮助院校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

(三)发挥优势,协同合作、联合共治

1、加强与地方科协的交流合作,建立稳固合作机制,定期举办交流会议、论坛、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地方科协、高校、研究院、企业等代表参与。通过交流活动,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合作项目的产生和推进。

2、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共同开展科技人才培养项目,以满足地方高水平人才需求,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合作方应共同开展科技人才培养项目。地方科协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企业和高校培养适应地方科技需求的人才。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阅读
栏目排行
相关标签
内容推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20中国科技导报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3456789号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